商场里,抱着巨型毛绒玩偶的是一个打扮成熟的上班族;漫展上,越来越多成年人加入动漫周边抢购大军……积木、盲盒、棉花娃娃,这些原本属于童年的快乐,如今却成了不少成年人的心头好。为什么越来越多成年人爱上了儿童玩具?这是释压新宠,还是精神返祖,亦或是成长安全屋?

  当“成熟”成为一种负担

  “成人儿童化”(kidult)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界与社会,指的是成年人喜爱收看儿童电视节目的现象,后指成年人主动参与儿童或青少年文化,以此获得情感慰藉。它并非简单的“装嫩”,而是一种心理需求的外化。在高压社会中,成年人通过回归童年的简单快乐,来对抗现实中的疲惫与焦虑。

  传统观念里,“成年”意味着责任、稳重、理性,要求人们“像大人一样”面对生活。但现实中,一些成年人并未在心理上完全接受这种转变,甚至对“成年”本身充满抗拒。

  心理咨询师李彦汝向半月谈记者解释,在成年人“儿童化”的进程中,玩具、动画等扮演的是成年人的“过渡性客体”。“比如一个该与父母分床睡的孩子,为了让自己在分离后感到安全,孩子就会抱一个玩具或者毯子寻找温暖和柔软,以代替妈妈带来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玩具和毯子就变成孩子的过渡性客体。”李彦汝说,“过渡性客体”是孩子从内部世界走向外部现实的一个中间地带,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实现分化的一步。一个人只有内在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稳定感,才能向外去探索世界。

  成年人“儿童化”的流行,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是内在安全感的一种退缩和对现实责任的柔性反抗。通过玩玩具、看动画、收集可爱物件这些“过渡性客体”,成年人短暂地摘下了社会面具,重新触碰那个被遗忘的、真实的自己。

  重新定义“成年”

  最近,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票房超十亿,进入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前十。前往影院的人群中,成年人的身影并不鲜见。在他们看来,选择观看这部动画电影不仅是因为它能唤起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还因为电影“勇于走出困住自己的‘浪浪山’,拥抱更广阔的前途和未知”的主题,击中年轻人抚慰焦虑的深层需求。

  所以,成年人“儿童化”并非都是逃避现实,而有着自我疗愈的积极一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真正的“成熟”,是允许自己偶尔幼稚,是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建立起完善、健全、稳定的自我,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在“童年滤镜”里再次游历一番,反而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长大的意义。

2025年8月9日,浙江杭州,浪浪山小妖怪主题快闪在杭州大悦城举办。

  近年来,总部位于英国的玩具品牌Jellycat在我国走红。虽然一个毛绒玩具动辄数百元的价格让很多人感到“肉疼”,但其甜美的外观和柔软的触感,总会叫人想起儿时的无忧无虑。采访中,有年轻人告诉半月谈记者,虽然为一个玩偶花这么多钱会被视为浪费,但怀抱它时心中的平静和满足会让她感到无比值得。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成年人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而儿童文化提供的是一种“确定的快乐”。当成年人意识到,儿时喜欢的动画依然在更新,喜欢的角色永远美好,玩具和游戏带来的成就感简单直接,这种可控的愉悦,成了快节奏生活里的情绪缓冲带,提供着成年人生活的“布洛芬”。

  人的心理成长并非单向的“变成大人”,而是整合内在的儿童性与成人性,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社会体”。一个健全的成年人,既能有条理地应对现实问题,也能保留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与其说成年人“儿童化”是拒绝长大,不如说它是现代人对“成年”定义的修订:成年不是童年的对立面,而是童年的延续与拓展,是对童年所形成的“真善美”进行一次重新回忆和理解,悦纳自己身上最为珍贵的美好品性,构建起更为平衡的成年人生活。

  适度治愈,整理心情再出发

  当成年人“儿童化”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后,很多商家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需求,推出大量“怀旧经济”产品,与成年人的情感需求“双向奔赴”:复古游戏机、童年IP联名款零食、限量版玩具……这些商品直指成年人的“情绪价值”,提醒着他们:你可以暂时回到小时候。

  但成年人“儿童化”如果变成纯粹的消费主义狂欢,或彻底拒绝现实责任,就可能演变为另一种精神内耗。当成年人的“自我放假”变成了无度的狂欢,或是另一种消费攀比,就失去了心理疗愈的效果,成年人可能将再次感到迷茫,体会到焦虑和失望。

  因此,成年人“儿童化”还需要理性与规范引导。除了市场应规范商家的“饥饿营销”“洗脑营销”,社交媒体平台和舆论还应让年轻人意识到:一个强大、完整的自我不能沉浸于对“过渡性客体”的追寻,而要正视并接纳成长与责任,尊重自己成长的速度,享受成年、童年两种不同人生阶段的风景。

  童年并非十全十美的“避风港”,要让“追求童年”成为重新前进的情感力量,而非“精神返祖”的退化,进而带着童年的快乐能量,更好地面对成年生活。

  正如《小王子》里写的:“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成年人“儿童化”的流行,或许正是越来越多“大人”开始尝试“记得”自己曾经是谁,从而走向真正成熟的表现: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像个大人,什么时候可以做回小孩。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在线

  “绿色在线”创建伊始,坚持以绿色人文,绿色人生的永恒理念,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广大客户需求,传播国内外绿色文明、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为了绿色在线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