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一声按下快门,再从相机里抽出一张带引条的相纸,沿着边缘缓缓撕开,像开盲盒一样,期待着“撕拉”后的照片不要有色点和变色。这是时下许多年轻人体验撕拉片的经典场面。

  在手机摄影成为日常的今天,“老古董”撕拉片却意外走红,备受年轻一代追捧。

  那么,什么是撕拉片?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它与同为即时显影的拍立得有何区别?科技日报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成像过程充满“变数”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韩晓强长期从事媒介艺术、摄影美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撕拉片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美国波拉罗伊德公司创始人埃德温·赫伯特·兰德发明的一种可剥离的即时显影照片。其胶片宽度为35毫米,包含相纸(正片)、感光乳剂、负片三层。在胶卷无法迅速冲洗的年代,即时显影的撕拉片像“预览系统”一样,可帮助摄影师快速评判拍摄效果。

  撕拉片的成像步骤分三步。

  第一步是负像初步形成。按下快门后,胶片表层的感光乳剂受光线照射发生反应:高光区域因银盐沉淀而变黑,暗部区域则保持透明,由此在胶片表面形成一个与实际场景明暗相反的负像,即“底片雏形”。

  第二步是显影。拍摄者手动将胶片从相机中抽出时,相纸边缘封装的显影液药包会被相机内部的滚轴挤破,药水均匀渗透到正片与负片之间的夹层。此时,自然光线会穿透中间的感光乳剂层,依据第一步形成的表层负像轮廓,在正片上启动二次成像。这一光学转化过程,最终在两层胶片间生成与实际场景一致的明暗关系。

  第三步是定影与剥离。待显影反应完全结束,即定影完成后,拍摄者将负片与正片小心撕开,即可得到一张撕拉片。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拍摄成本的降低,撕拉片的实用功能逐渐减弱,它最终淡出了摄影行业。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个“老古董”如今却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韩晓强介绍,撕拉片独特的显影方式,使得拍出的照片自带油画般的肌理感,边缘还泛着类似暗房手工显影的光斑与雾痕,符合当下年轻人追求复古、朦胧感的心理。

  除此之外,撕拉片的即时成像过程充满了“变数”:撕拉时的力度与速度、显影液的活性状态、环境中的温湿度波动,甚至光线的强弱变化,都会微妙地影响最终成像效果。这种不确定性让每张照片都成为不可复制的孤品,而撕开相纸的瞬间,从模糊到清晰的渐变、从未知到揭晓的期待,更让年轻人在指尖的操作中,真切体验到拆盲盒般的刺激与惊喜。

  “拍一张少一张”

  撕拉片和此前流行的拍立得都是即时显影,两者有何区别?

  韩晓强介绍,两者在核心成像原理上存在共通性。拍立得与撕拉片均采用由负片、正片及中间乳剂层构成的复合胶片结构,且都依赖相机滚轮挤压胶片边缘的显影液药包,使药液均匀作用于感光层以完成成像。

  不过,两者的差异也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翻正机制与出片方式上。在翻正机制上,撕拉片采用同侧曝光模式,显影、定影及翻正过程均在正片与负片之间完成,依赖两层胶片的紧密贴合与光线参与;拍立得则是在感光后从白色背面进行日光显影,正像最终会直接呈现在黑色底片的背面,无需两层胶片的交互作用。在出片方式上,撕拉片需要手动抽出胶片,整个过程依赖拍摄者的手部动作控制;拍立得则多通过内置电动马达自动推出胶片,操作更偏向自动化。

  “正由于出片方式特殊,不少用户在使用撕拉片时,常会遇到照片模糊、成像失败等问题。”韩晓强说,推荐大家在拍摄时,使用填充大量镁丝的一次性闪光灯泡。这类灯泡亮度高且闪光时间极短,能够有效减少因曝光不稳定导致的成像瑕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照片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撕拉片早已停产,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多为过期胶片,其感光乳剂活性下降、显影液成分易变质、报废率相对较高,堪称“拍一张少一张”的稀缺品。因此,在撕开胶片的关键环节,拍摄者需保持动作匀速轻柔,避免因用力不均或速度过快破坏乳剂层,造成成像失败。

  “当前,撕拉片价格水涨船高,拍摄容错率低,除个别爱好者外,不建议普通消费者大量购买。”韩晓强说,大家在购买撕拉片后,需将其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避免堆叠、挤压,注意与有异味和化学挥发性物质隔离。携带它外出时,最好使用专门的照片保护盒。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在线

  “绿色在线”创建伊始,坚持以绿色人文,绿色人生的永恒理念,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广大客户需求,传播国内外绿色文明、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为了绿色在线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