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南四环的一家健身房。晚上7点,健身的会员把并不宽敞的健身房挤得满满当当,在各种器械上挥汗如雨,一名教练则在旁边盯着会员的动作。

  北京市民谭婷(化名)曾在这里健身,锻炼三次后,她决定不来了。

  “这里的教练不专业。”有着多年户外徒步和网球经验的谭婷很直白地告诉记者,“一些会员的动作是错误的,但教练并没有予以纠正,甚至有的教练自己的动作都有问题,跟着这样的教练健身太危险了。”

  近年来,健身市场的火爆让很多人嗅到了商机,健身房随处可见,一些健身教练培训机构随之出现。健身教练群体逐渐扩大,但专业程度却令人担忧。

  记者调查发现,健身教练大多在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短,加之入职门槛低、资格证书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健身教练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健身教练资格考试乱象等问题。

  教练行业缺乏准入资质

  原本想着花钱请私教指导自己科学减脂,但花了上万元后不但体重没减,还伤了腰。

  提起自己的健身“血泪史”,北京市民李莉(化名)气愤不已。

  仔细复盘之后,李莉发现,其实从最开始的体验课上,不妙的结果就已初显端倪——当时她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了不适感,健身教练却解释“正是因为心肺功能差,才要通过训练增强心肺功能”。

  但李莉却越练越难受。

  “好几次我在教练指导下做高强度心肺训练时呼吸已经很急促了,但教练还是让我坚持一下,随后我就出现了头晕、耳鸣甚至想呕吐的情况。”她回忆说。

  李莉的腰伤,则发生在她第一次尝试杠铃俯身划船动作时。教练示范一遍后,让李莉直接从中等重量开始,也没有为她纠正不标准的动作,做了几下动作后,她就感觉腰部一阵刺痛。后来,李莉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腰痛也没有彻底好转。

  直到去健身房退卡讨说法时,李莉才发现,她的教练刚从某体育学院毕业,既没有健身行业资格证书,也没有任何带教经验。

  今年24岁的北京女孩刘芳(化名)则在接受健身训练时直接进了医院。

  “我是健身‘小白’,请了健身教练进行力量训练,结果越练越别扭,一做动作就隐隐作痛。我跟教练说了这种情况,教练推荐我去上他同事的拉伸课。”刘芳回忆说。

  “离谱的是,这个被推荐的拉伸教练(也带力量训练)看到我的健身动作后,一直在指责此前的健身教练教得不对。”刘芳说。

  拉伸教练甚至跟刘芳说,原教练的训练方式有问题,如果不上他的拉伸课,后续也没办法再练了。随后,拉伸教练极力鼓动她购买自己的拉伸课程,她当时感觉自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

  刘芳不放心,到医院做了检查,被诊断为肩峰撞击综合征,医生建议她休息,避免运动再次受伤。此时她才发现,此前的训练教练并不专业,指导她的健身动作都是不科学的。

  北京某高校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吴磊(化名)告诉记者:“我们在健身房训练的时候,经常看到不专业的教练员指导会员做一些错误的动作,长此以往,会导致健身会员肌肉损伤。有的所谓的‘教练’其实并没有学过系统的课程,甚至有一些健身房为了吸引会员买课,会虚构教练有各式各样的证书,并把美化后的简历贴在墙上。”

  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刘芳等人健身经历的背后,是健身行业的健身教练缺乏职业准入资质的问题,不少健身教练并没有医学或运动损伤方面的背景知识,经过简单培训就入职健身机构,容易导致健身消费者发生受伤风险。

  证书种类多培训体系杂

  这些健身教练是如何产生的呢?

  据了解,当前国内主流健身教练证书主要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认证、CBBA(中国健美协会)证书以及大型连锁健身培训机构提供的认证课程,整体培训时长较短、费用较低,通过率很高。

  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副教授鲍克介绍说,目前,国家职业健身教练员认证制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采取的是考培分离模式,不仅有理论考试的部分,还包含体能考核。如果想要考取更高级别,还需要再次测试。这意味着,如果想在这个行业长久发展,也需要终身学习。

  来自重庆某铁馆的专职健身教练陈涛(化名)曾在2020年考取了567GO(全名567GO国际健身学院,国内一家较为知名的私人教练培训和健身教育机构)的教练资格证书,并参与了其为期半年的线下培训课程,取得了最高级别的证书。

  据陈涛介绍,他拿到教练资格证书只是第一步,“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养证’”。所谓“养证”,指的是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教练认证具有时效性,持有人需要每年参与官方指定机构的培训,修满学分,才可以持续拥有证书。相较于一些健身教练证书“一劳永逸”的持有形式,这种“养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督促他不断学习。

  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并非所有的健身教练资质都是如此。实际上,健身行业认可的健身教练证书种类较多,甚至存在花钱买证的现象。

  记者近日分别以“健身初学者”和“有经验健身爱好者”两种身份,体验了电商平台上的两家排名靠前、好评众多的相关培训机构。

  记者分别向不同的商家说明来意后,对方都推荐考取CBBA证书,称其由中国健美协会颁发,是健身教练从业上岗的专业证书、行业从业者必不可少的证书之一。商家还向记者介绍此证书的优势——比起其他需要线下培训的证书而言,CBBA证书是目前少有的可以通过线上培训与考核获得的证书。

  此外,推销的商家还拿出了“保拿证”的“杀手锏”——只需花费1050元便可包含全套材料并走完全部流程直至拿证。当记者提及“想要学到一些知识”的诉求时,对方则表示可以“赠送直播课”,但学习效果并不影响证书的顺利考取。

  此类“拿证”与“学习”可分割的推销手段,成为记者此后调查中不断遇到的话术。

  当记者又问及考试形式,两家客服都明确表示,如果只是拿证为主,则“只需线上配合,在手机上开卷参与”即可。当记者表示想要快速拿证时,对方甚至声称可以“不用刷题,直接报名一天后的考试,考完即可30天拿证”,同时承诺“拿不到证书全额退款”。

  但当记者想要详细了解如何保证通过这一核心问题并尝试以“包过”“帮我答题”等话语确认对方观点时,两家客服则开始警惕起来,均以“涉及敏感词”为由,要求添加记者社交账号进行后续沟通。然而,即使在后续私聊时,对方对核心问题的回答依然笼统,只是反复强调“顺利拿证”,对于操作细节却始终含糊其词,只是极力催促记者报名。

  业绩压力让教练变销售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健身行业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持证才能上岗,因此,一些没有专业背景的人通过短期培训之后,能够销售课程就可以上岗。健身行业门槛过低,给了很多非专业人士进入的机会。

  陈涛告诉记者,一些大型的连锁健身机构会比较严格,它们注重健身教练的专业水平,除了看其资质证书之外,还会有实践技能考核、身体素质审核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士打分,超过一定分数的教练才能上岗。之后定期还会有阶段性考核,以确保教练的身体状态和专业水平。

  “但并不是所有的健身房都有这么完善的教练审核机制。”吴磊告诉记者,一些不规范的健身房为了营利,更看重教练营销和拉客户的能力,市面上的一些培训机构,也是教大家如何用“套路”卖课。

  当前,北京的健身房普遍提供私人教练服务,其价格因地区和教练资质而异,通常为每小时300元至800元。记者采访了在北京西城区、丰台区以及东城区任职的20名健身教练,他们均表示有销售业绩压力,甚至有人直言“不是说你专业技术好拿的工资就比较高,说到底,就是看怎么替健身房赚钱”。

  “以前每个健身房都有一个巡场教练,会通过无偿给所有会员进行动作指导来吸引客户买他的私教课,但现在基本没有免费巡场教练,他们会到大众区域里和会员聊天,卖课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鲍克告诉记者,健身行业一直存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倾向,长期利益则被长期忽视。

  “这也导致了有些比较专业的健身教练不愿意选择这个行业。”陈涛说,在有些健身房,卖课程甚至成了教练的主业,只要课卖得多,其他的都不重要。

  谭婷也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在锻炼时看到健身房的教练在接受培训,“我仔细一听,根本不是培训专业知识,而是教他们怎么卖私教课”。

  “在我们这个行业,曾经有一位专业水平极高的顶尖教练因为业绩始终不佳,无法满足健身房的销售要求而离职。”在北京丰台区、朝阳区等多家健身房从业超过10年的周为(化名)目睹了行业的迅猛发展,也看到了专业私人教练的匮乏,还看到了不少因私教指导不当导致的伤害事故,其中,膝盖半月板损伤是最常见的问题。

  1050元包拿证,健身教练怎能这么“水”

  “不用刷题,直接报名一天后的考试,考完即可30天拿证。”只需花费1050元,便可包含全套材料并走完全部流程直至拿证,如此“考”出的健身教练,你敢用吗?

  电商平台上培训机构的这些直白承诺,揭开了健身教练行业资质认证的乱象。当关乎消费者健康安全的职业证书,沦为可买卖的商品,健身房里那些看似专业的指导,便可能成为隐藏的伤身陷阱。

  这些“水证”教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消费者的健康受损。

  健身教练,是人们安全、科学健身的守护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仅需要掌握运动生理学、营养学、康复训练等专业知识,还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应急处理能力。

  而一些培训机构打着“包过”“免考”“快速拿证”的旗号,将本应严谨的职业资格认证异化为一桩生意,将一个事关消费者安全的职业,搞得几乎可以“零门槛”入行。如此不负责任,既对消费者构成潜在威胁,更消解了整个行业的专业性。

  当下,健身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对教练的迫切需求。这让一些培训机构看到了商机,而准入门槛的缺失和认证体系的混乱,也让“速成教练”有机可乘。

  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国内健身教练证书种类繁杂,既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CBBA(中国健美协会)证书,也包括大型连锁健身培训机构提供的认证课程。健身教练是否必须持证上岗,却没有硬性规定。

  这就导致一些健身房缺乏完善的教练审核机制,而在业绩压力下,更看重教练的卖课能力而非专业水平,“只要课卖得多,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种“重销售、轻专业”的导向,使得教练群体陷入“拼业绩而非拼技能”的怪圈,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专业滑坡。

  因此,规范健身教练行业,亟待构建全链条的治理体系。首先,应建立统一的职业准入标准,明确健身教练的必备资质与考核要求。其次,相关部门需强化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花钱买证等行为,对违规培训机构依法撤销认证资格。

  对健身房来说,更需认识到,其获客的竞争力主要来自教练的专业度,而非卖课技巧。也需建立“唯专业论”的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考核提升教练专业素养,才能打造出自身的品牌形象。

  只有当专业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杜绝“水证”教练,健身房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的健康 “加油站”,而非伤身之处,进而推动行业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能卖课就能上岗,健身教练行业岂能“不健康”?

  健身市场的火爆,本应催生专业的健身服务生态,可“能卖课就能上岗”的行业乱象,却让健身教练沦为“销售专员”,不仅背离了行业守护健康的初心,更让消费者陷入“花钱伤身”的困境。这种“重营销、轻专业”的畸形发展,早已让健身教练行业“病得不轻”。

  消费者的“健身血泪史”,是行业乱象最直观的警示。健身本是为了健康,如今却因为教练不专业变成“伤健康”,显然与行业初衷背道而驰。

  乱象的根源,在于准入无门槛、认证无标准的行业漏洞。一方面,国内健身教练证书种类繁杂,国家认证、协会证书与机构证书并存,且培训时间短、通过率高,甚至出现电商平台“1050元保拿证”“开卷考试、一天报名、30天领证”的荒诞场景,“拿证”与“学习”完全割裂,证书沦为“花钱买来的上岗道具”;另一方面,行业缺乏硬性准入规定,是否持证无关上岗,健身房更看重教练的卖课能力。记者采访了在北京西城区、丰台区以及东城区任职的20名健身教练,他们均坦言“业绩决定工资”,甚至好的专业教练因卖课差被迫离职。这种“销售优先于专业”的导向,彻底扭曲了教练的职业定位。

  健身教练行业的“健康”,关乎千万消费者的切身权益,更决定行业能否长远发展。要根治乱象,既需要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统一的职业准入标准与证书规范,清理“花钱买证”的灰色链条,让专业能力成为上岗核心门槛;也需要健身房摒弃“唯业绩论”,将教练的专业水平、带教经验纳入考核核心,而非只看卖课数量;同时,消费者也需提高警惕,选择教练时多关注资质与专业度,而非轻信营销话术。

  唯有让“专业”回归行业核心,健身教练才能真正守护消费者健康,行业才能走出畸形发展的误区,迎来真正的繁荣。

  (综合来源:法治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新京报、红网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打工新鲜事儿】第1358期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在线

  “绿色在线”创建伊始,坚持以绿色人文,绿色人生的永恒理念,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广大客户需求,传播国内外绿色文明、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为了绿色在线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