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患者诊疗视频被医生擅自发布到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尽管医生已做打码处理,但患者熟悉的身形、声音和病史细节,使得亲朋好友一眼就认出了她。这一事件暴露出当前医疗科普热潮中日益突出的隐私保护问题,亟待重视。

  流量为王的时代,真实病例成了医疗科普账号的吸睛利器。医生利用诊疗过程展示患者病情细节虽提升了医疗科普内容真实性,却让患者隐私保护受到挑战。部分医生存在“为科普可让渡隐私”的认知偏差,认为打码、隐去姓名便已尽责,忽视了隐性信息识别风险;平台缺乏医疗内容针对性审核机制,患者又因信息不对称难以维权,三方因素叠加让隐私保护陷入“破窗效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要求,处理患者隐私需获本人同意,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负有保密义务。医疗科普的初心是普及健康知识,而非以隐私为代价换取流量。突破法律与职业伦理的行为,只会消耗公众信任。

  守护患者隐私需多方筑牢防线。医疗机构要将科普创作纳入隐私保护管理;医生发布病例内容前,必须获取患者知情同意并彻底脱敏;平台需建立医疗内容特殊审核机制;监管部门应出台医疗科普视频创作规范,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同时,也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让医生守好红线,患者主动维权。

  唯有守住隐私边界,才能让科普回归公益本质,真正实现科普价值,让其成为惠及民生的好事。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在线

  “绿色在线”创建伊始,坚持以绿色人文,绿色人生的永恒理念,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广大客户需求,传播国内外绿色文明、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为了绿色在线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