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气温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建议:大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引发关节疼痛或呼吸疾病。
秋季昼夜温差大易致血压波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马文君介绍,秋分时节,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呈现“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的典型气候特征。一日之内的温度波动可能超过10℃。对我们身体的调节能力,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环境温度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的血管会随之收缩与舒张,不仅会增加心脏负荷,更易引起血压的波动。对于已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种血压波动会显著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的发生风险。
恶心、心慌、后背疼痛,需警惕心肌梗死
马文君介绍,很多人以为心肌梗死一定会伴随剧烈的胸痛,但许多不典型的症状易被忽视。常见的有:
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或胃部烧灼感,常被误认为是“胃病”;
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大汗淋漓;
莫名的极度疲劳、心慌或头晕;
左肩、后背甚至牙床或喉咙的疼痛,常被误认为是心血管以外的疾病。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些不典型症状的比例更高。一旦出现,请及时就诊。
针对“温差大”的防护策略
一是注意动态保暖,“洋葱式”穿衣,建议采用多层、薄款的穿衣方式,便于根据一天中温度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维持体表温度的相对稳定。尤其要保护好“头、颈、背、足”等容易受凉的部位,避免血管因突然的刺激而痉挛。
二是重点关注“清晨血压”,季节交替和温差大的时期,血压最易波动。平时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规律用药,建议加强清晨血压的测量,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排尿后及服药前进行血压测量,这是评估血压控制情况的“黄金窗口”。一旦发现血压持续升高或波动过大,应及时咨询医生,科学调整用药方案,确保血压全天平稳。
三是注意择时运动,并充分热身。选择一天中温度适宜的时段进行户外锻炼,运动前充分热身,让心血管系统有一个充分的“启动和适应”过程,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为宜,避免运动后受风着凉。
简单来说,防护的关键在于:保暖莫受凉、血压勤测量、用药不能忘、运动适为佳。
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须“秋暖”
民间有“春捂秋冻”和“贴秋膘”的说法,马文君介绍,“秋冻”的本意是让健康人群通过适当的耐寒锻炼,逐步适应寒冷,为严冬做准备。但对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寒冷刺激会引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容易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
而与之相对的“春捂”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安全的。春季气温回升但波动较大,“捂”着点能避免血管遭遇“倒春寒”的突然袭击。
因此,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须“秋暖”,而非“秋冻”。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分层地增添衣物,尤其在外出时,保护措施要做得更早、更周全。
“贴秋膘”新的科学内涵
传统“贴秋膘”是为了应对冬季寒冷和能量消耗而增加脂肪储备。但对于心血管高风险人群,盲目进补、大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无疑是“雪上加霜”,会增加肥胖、高脂血症的风险,加速动脉硬化。
因此,我们必须赋予“贴秋膘”新的科学内涵——它不是“长肥膘”,而是“补营养、强体质、控体脂”。
建议:多补膳食纤维,少补高热量食物;多补优质蛋白,少补动物脂肪,并且通过适度的抗阻锻炼增加肌肉量。这些才是对心血管最有益的“秋膘”。
支架放进去,病就根治了?
很多患者认为“支架放进去,血管通了,病就根治了,药也可以停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
心脏支架手术就像疏通流水不畅的水管,恢复对心脏的正常供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第一,支架解决了最严重的狭窄,但其余的血管病变依然存在,需要药物来控制和延缓进展。
第二,术后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血栓在支架内形成,否则一旦发生支架内血栓,将是致命性的。
第三,治疗基础病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需要长期应用以控制“三高”等危险因素。
因此,长期服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支架本身,更是为了控制全身的血管不再出新的问题,医生提醒预防再次发生心肌梗死。请务必遵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查,保障生命健康。
聚焦
身体3个部位发麻,可能是脑梗信号
脑梗发病迅速,病情险恶,发作前常会通过身体传递出一些异常信号,以下3个部位发麻,就要引起注意,及时就医。
舌头发麻:脑供血不足时,支配舌头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舌头发麻、发硬,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
面部发麻:面部神经与脑部血管紧密相连,当脑部供血不足时,面部神经可能受到影响,导致面部发麻。
如果发麻症状频繁出现,且伴有口眼歪斜、流口水等症状,应高度警惕脑梗的风险。
单侧肢体麻木:人体四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都是由大脑控制的,当相关大脑皮层供血不足时,会出现四肢运动或感觉障碍,最常见的表现是手脚发麻。
脑梗后,由于一侧头部神经受压迫,身体一侧会突然发麻不适。如果手脚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而另一侧完全正常,就可能是脑卒中的先兆。(生命时报)
聚焦
老年人撞树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吗
有人认为,老年人经常撞树锻炼可以刺激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严重误导,“撞树锻炼”不仅缺乏科学依据,更暗藏多重健康风险。
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撞击可能导致血管内斑块脱落,引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致命疾病。如果撞击力度过大,还易造成肌肉拉伤、颈椎损伤甚至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腰肌劳损的老年人,风险更高。此外,树木表面粗糙易致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
老年人锻炼应遵循科学、安全、适度的原则,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过度疲劳。(健康报)
聚焦
喝全脂牛奶容易长胖?
很多人认为全脂牛奶脂肪含量高,常喝容易长胖,于是只喝脱脂牛奶。其实未必是这样。
有研究显示:全脂牛奶中的共轭亚油酸具有分解脂肪、增加机体蛋白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另外,也有研究显示全脂乳制品的摄入与体重增加或肥胖无关。还有一项研究显示:喝高脂牛奶的儿童青少年更不容易发胖。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群,建议直接入手全脂牛奶即可,不仅营养相对更好,奶香味也更浓郁;如果有血脂异常或超重肥胖问题,建议选低脂牛奶或脱脂牛奶;如果有乳糖不耐受,喝牛奶后会出现腹部不适或腹泻,建议选零乳糖牛奶,也可以试试酸奶或者奶酪。(中国疾控中心)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686期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