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25年“守护消费”铁拳行动典型案例,让“幽灵外卖”成为网络热词。

  网友们根据案例,迅速给“幽灵外卖”画出了肖像:平台上的“店铺详情”,明厨亮灶干净整洁、菜肴照片赏心悦目、执照证件一应俱全。但当你满怀期待地点了心仪美食,收到的“实品”却大相径庭,不仅色、香、味挺差劲,还经常会吃坏肚子。

  这些要么没有堂食场地,要么实体店已经关门倒闭,要么伪造店铺、营业执照和公示地址,但依然活跃在各类外卖平台的商铺,便是网友口中的“幽灵外卖”。

1

  先看看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这几起“幽灵外卖”案例。

  2025年3月,广西某餐饮店在外卖平台设立4家网店,上传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或小餐饮登记证涉嫌伪造;

  2024年11月,安徽某餐饮店在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利用同一线下门店,开设多个线上经营主体开展外卖;

  2024年8月,媒体曝光北京某连锁烧烤店,实际经营地址与证照公示地址不一致,平台运营商给予审核通过。

  梳理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这几起案例,你会发现“幽灵外卖”的“画皮”名目繁多:有的伪造许可证资质;有的搞“1拖N”钻连锁店的空子;有的干脆虚构经营地址,挂羊头卖狗肉;还有的照片变“照骗”、点评变“刷评”……

  凡此种种,究其实质,都是不良商家以假乱真、以虚当实,借助虚假证照“隐身”外卖平台,逃避监管,祸害消费者,赚取不当利益的“画皮”、道具。

  针对“幽灵外卖”,网友还发布了“避雷帖”。比如,点外卖时尽量选择“打卡”过的实体店铺;要警惕色彩过分完美的店铺照片;月销量和评分高得离谱,价格低出想象的外卖,很有可能是AI合成的“照骗”、刷单形成的假评。

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5年2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92亿人,妥妥的全球第一大外卖市场。

  巨大的市场规模、旺盛的消费潜力、较低的进入门槛,给外卖行业和上下游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一些不良企图者动起了非法牟利的歪念头。

  无论是“无证上线”,还是“一照多开”,“幽灵外卖”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以更低成本进入行业,从而形成所谓的“比较优势”,赚取更多不当利润。

  相关平台管理不力、审核松垮,未能严格履行审核查验义务,一些监督措施形同虚设。个别平台甚至对不法商家的擦边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幽灵外卖”蒙混过关。

  钻营“幽灵外卖”,违法成本极低。他们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停变换“马甲”,绕开法律、平台和社会监管,成为一片阳光照不见的灰色地带、危害消费者的法外之地。

3

  当前,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外卖已经成为年轻人一日三餐的常态。

  扒下“幽灵外卖”画皮,拔除“幽灵外卖”毒瘤,是祛除广大网民“舌尖上的焦虑”,呵护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幸福”,守护亿万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一环。

  网络平台的餐饮经营活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在网上公示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名称、地址、量化分级信息,公示的信息应当真实。

  市场监管总局最近表态,将加大专项抽检力度,综合治理“幽灵外卖”、虚假声称等突出问题。公布的多起“幽灵外卖”案例中,对相关责任主体伪造许可资质、无证经营、未履行审核查验义务等违法违规问题,也给予了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

  整治“幽灵外卖”,相关外卖平台和运营平台要负起责任,不能见钱眼开、唯流量论。必须强化审核把关,加大抽检频次,真正履行平台审查义务,确保入驻商家证照真实、资质有效、运营合法。

  策划:令伟家

  统筹:朱斯哲、李代祥

  题图漫画:潘红宇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在线

  “绿色在线”创建伊始,坚持以绿色人文,绿色人生的永恒理念,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广大客户需求,传播国内外绿色文明、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为了绿色在线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