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商平台上,宣称“足金工艺品”“天然翡翠”的商品,以低至1元、0.99元的白菜价和“全五星好评返现”“先用后付”等诱惑吸引消费者,在“礼品畅销榜”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记者近日通过购买、鉴定和多方采访发现,这些超低价“奢侈品”背后,隐藏着一条涉嫌虚假宣传、玩文字游戏、利用失效链接逃避责任的灰色产业链。所谓“福利”,实为一些商家精心设计的骗局。

  真发货,还包邮,是这类骗局一大特点。既然几块钱、几毛钱就能“领一个”玩玩,一些买家也就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下单——万一是真的呢,万一天上掉馅饼呢?然而,买家没有卖家精,卖家怎么可能赔上巨本赚吆喝?媒体记者实测发现,购买的和田“钰”浅项链,实为白色树脂材质,表面涂蜡仿玉;一款宣称“纯金含量99.9%”的戒指标注重量7.88克,实际仅1.2克,用打火机加热后戒指迅速发黑变形,最终熔化成黑色塑料状物质。这种把“和田玉”写成“和田钰”、把塑料包装成纯金制品的做法,摆明了是逗你玩。而设置“好评奖励”的诱饵,意在引导消费者与之“合谋”,欺骗下一个消费者。

  售价低得不能再低,还得搭上物流和客服成本,这样的生意也能挣钱?可不能小看了这些把伎俩玩出花来的商家。梳理相关信息可知,商家的牟利和忽悠套路,不外乎三点。一是“以量取胜”。上当的人多了,自然有利润。某平台卖家告诉记者,一个有3000+销量、98%好评的“珠宝店”可卖2000元;二是“改头换面”,接手后只要更换商品类目,之前投诉记录即可被清空。打一枪换一炮,这是他们围猎消费者、逃脱责任的关键所在;三是“一鱼多吃”,卖假货之余再卖信息。多位消费者留言称下单后收到类似诈骗电话,个人信息疑遭泄露,这是贪小便宜吃大亏的明证。此外,这类商家赌的是人性,他们笃定很多消费者被骗都不会为块把钱的事儿费神费力地维权。

  对这种骗局绝不能等闲视之。一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而这些商家以低价为噱头,利用消费者对专业术语的不熟悉,模糊表述诱导下单,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二来,关于商家的经营范围,无论是在平台还是市监部门均有备案,商家引流后将主营商品替换为利润率较高的日用品,这种做法是否合规,恐怕也要打上一个问号。现实中,各个电商平台相应的规则不尽相同。有的平台明确规定,店铺替换商品并不违规,但需要注意替换商品不得涉及违法违规产品。以此对照,某些商家挂羊头卖狗肉、偷梁换柱的做法,也就不受支持。

  此外,这类商户所涉及的商品造假、鉴定证书造假问题,揭开了一个体量甚大的灰色产业。这些所谓的贵重商品究竟是合法的小玩具还是故意为之的假货?又何以能冠冕堂皇地上架?鉴定证书造假链条延伸于何处、谁在为其背书,也值得追问。

  总体说来,这是一种非常低智的骗局,按理说不该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但它却以出其不意、遽然腾挪的模式,让一些消费者花了冤枉钱、受了冤枉气,造成从资金、时间到隐性核心权益的损失。这一乱象,给整个市场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市场交易应建立在公平、诚信的基础之上,再小的生意都不可以失信为前提。在民间,针头线脑的生意都能做出一方天地、一片声誉,正是对“童叟无欺”伦理的生动说明。反观“福利”骗局,至始至终以反市场、反规则、反伦理的居心行事,更挑衅法律和社会共识,令人担忧。

  既然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此类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和约束,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强化监管,遏制这类乱象。一方面,平台要负起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监管,防止这种一眼假、笑料型货品公然出现在平台上,损害平台形象、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当针对制假、贩卖个人信息等线索,及时介入调查,顺藤摸瓜、直捣黄龙。作为消费者,既要擦亮双眼、不为忽悠者所骗,也要消除不值当维权的心理,该投诉就投诉。

  说到底,针对此类骗局,需建立起源头治理的意识。当购买冲动被遏制、制造链条被击碎、商家换个马甲再现“戏台”的意图也无处实现,骗局自然就因缺乏支撑玩不转。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在线

  “绿色在线”创建伊始,坚持以绿色人文,绿色人生的永恒理念,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广大客户需求,传播国内外绿色文明、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为了绿色在线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