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末年初,又是新人喜结良缘的高峰时段。但不时登上热搜热榜的高额彩礼话题,让许多适婚青年“谈婚色变”。一些熬过爱情“马拉松”的青年男女,最终分手于高额彩礼之下……
彩礼不是不能有,但当彩礼远远超过当地收入水平,超出家庭承受能力,需东拼西借、咬牙凑齐时,就成为扎入新人婚后生活中的一根毒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幸福婚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为新人祝福的同时,必须拔掉高额彩礼这根毒刺。
1
全套金首饰、现金“万紫千红一片绿”,还要在城里买房买车……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彩礼支出水涨船高、花样翻新,成为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
有的讲究“好事成双”: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金手镯要成套,而且还得是双份,外加不菲的现金;有的要求“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五元、一千张百元、若干张五十元,不同面额人民币叠成的“钱山”,加起来要20万元左右。
不少女方家庭还要求男方在城里以双方的名义买房,再加上订婚前的“媒人礼”“见面礼”,婚礼当天的“下车钱”“改口钱”等,种种花钱项目堆积而成的彩礼,成为一道沉重枷锁,压得男方喘不过气来。

为了娶媳妇,一些家庭耗尽了家中所有积蓄,还得到处举债,整个家庭为此“拉了饥荒”,甚至“因婚致贫”。
个别多子女家庭,用女儿出嫁收取的彩礼,倒手作为儿子娶妻的彩礼。他们既承受了高额彩礼之苦,又助长了高额彩礼的不良风气。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4万元。而一些地方的高额彩礼,动辄就要几十万元,远超普通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
2
彩礼支出居高不下,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些家庭认为,“彩礼不是钱,而是态度”,认为男方彩礼给得多,才表示对婚事重视。一些家庭受攀比心态裹挟,认为不要彩礼或者彩礼少,会被人认为是自家闺女不如别人,面子上挂不住;相反,彩礼要得越多,才代表嫁得越好,越是“风光”、越有面子。
把对婚姻的态度强行与金钱挂钩,无疑是对婚姻本质的误解,混淆了情感表达与经济行为的界限。
彩礼根植于乡风民俗,自愿、用心送出的彩礼,才能为爱情“添砖加瓦”。而过高的彩礼要求,往往会走向婚姻的对立面。

高额彩礼非但不能保障家庭的幸福,反而会给新人婚后生活埋下矛盾的导火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彩礼”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案件信息超过8万条。
值得关注的是,经济越落后的地区、收入越微薄的家庭,彩礼往往会越高。这种负相关表明,彩礼已经异化为个别家庭为孩子或自身谋求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
网络媒体上,情侣因为彩礼而分手、翻脸甚至发生悲剧的报道并不鲜见。网友感慨:多少刻骨铭心的爱情,走过了星辰拂晓,跨越了山海相隔,挺过了雨雪风霜,最终却倒在了高额彩礼的门前。崩溃在婚礼前夕,想想都令人唏嘘。
沉重的彩礼,让不少青年推迟结婚、不愿结婚,甚至衍生出骗婚、跑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3
“很爱男朋友,但他出不起彩礼,我该不该嫁?”网络平台上,类似的帖子不少,道出了高额彩礼同样也给女方带来困惑。
一条数万人点赞的网友评论是这样说的:如果我有那么多钱,全部给你也没关系,因为我爱你。但是我没钱,钱都是父母的,有些还是他们东拼西凑借来的。所以我只能在你和父母之间周旋试探,不想对你们造成伤害。
一场双向奔赴的爱情,是否应该走向婚姻,判断逻辑应该是两情相悦、三观相合,而不是彩礼够不够丰厚。如果彩礼成了爱情的绊脚石甚至粉碎机,那么,这样的彩礼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有网友说,男人最贵的聘礼,是一生的包容与疼爱;女人最好的嫁妆,是一颗温暖体贴的心。
近些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次点名整治高额彩礼乱象,各地也陆续出台引导措施。高额彩礼问题的根治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综合治理工程:既要靠政府的引导、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健全,也要靠大家观念的转变,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美好的生活终究是奋斗出来的。结婚只是新生活的起点,婚后的岁月漫长而真实。始于微末、共同奋斗的夫妻,在相互扶持中建立起来的感情,远比用彩礼堆砌的关系更牢固,更能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
策划:令伟家
统筹:曹建礼、李代祥、刘雅萱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