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钢笔素描像
——肖毅印象记
前几年,整理故纸堆,发现一块不规则的,巴掌大小的,发了黄的绘画纸上,有一个靠椅背坐着的人,神色自如,气韵不糠,仔细一看,竟是我。
人,时常意外,第一次发现三十多年前的我,竟是气度溢表,颇有自信,当时,竟浑然不知自己还有那个时候。这幅不经意的碳笔素描,是文化馆馆务会议上,肖毅偷偷信笔涂鸦。他是绘画组美术辅导员,我是文学创评组辅导员。
没想到随意的几笔,竟入木三分,竟留下我生命史上的高光时刻。昨日黄花曾熠熠。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每天早上,一个细瘦高挑的青年,陈旧的中山装,铃木摩托,风尘仆仆地推开文化馆高大的玻璃门,急匆匆直奔二楼,这就是我初次见识的肖毅肖,一头浓密的粗发,楞角分明的脸庞,很显气度。
每天起大早,回几十里外的山村,把父母当天挤的牛奶,驮到街里乳品收购站,一旦错过,生奶尽废,父母的生计啊。因此,天天起大早,紧赶慢赶,再赶到单位上班。
原来他也是农村出身,考入地区学校美术系;我也是地垄沟捡豆包爬出来的,自然同命相怜,自然不再见外。我办馆里的《小白桦》文艺报,来往征稿,退改,寄报,信封用量很大,常常翻旧变新再用。有一天,他拿了一大捆崭新的牛皮纸信封给我:
“用吧,别再翻新了,用完了再给你做。”
用完了再做?
原来,他夫人在印刷厂工作,他叫她给我做了许多牛皮纸信封,自然是用边角废料。古人云:心之所仪,尽在不言中。
时常有青年男女,拿着画稿,来馆里请他指点;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浓浓淡淡,远远近近,细细说来;他脸上总是微温着弥勒佛般的笑意,不像我,公认的阎王冷面。
画技辅导,他很注重基本功,面向全县绘画爱好者,办素描培训班,学员挤满画室。我见识了他讲实物写生,光影浓淡,透视远近,笔触轻重,功力非常。怪不得三十多年后,我能被他的信笔涂鸦所震惊。
夯牢基本工,历来为民族所器重,初学之徒往往因急于求成而仓促匆忙。
有一则民间故事,说一个先生求画,酒肉伺候,画师酩酊大醉后,展开画笔,用鞋底在纸上拍了一下,掭笔勾了几勾。倒头便睡。悔恨有加的求画人,呆若木鸡,拿起画纸,呸了一声,没好气地卷把卷把,回家扔到仓房里。
若干年后,发现旧画纸,打开一看,小孙子呜哇一声,大哭起来,一只凶相毕露的“草鞋底”(蜈蚣)张牙舞爪,跃然纸上。
胡乱地拍一下,随意地勾几笔,便形神张扬,绝非神来之笔,而是基础底功的魅力,功到自然成。
再看肖毅,怪不得他革命老兵肖像,碳笔下栩栩如生,底力雄厚,自然信马由缰。
肖毅怎么就画起老兵来了,他不是下海经商了吗?
各自顾家,各自忙工作,我离开文化馆后,再无机缘难谋面。听说他停薪留职下海了。
有一天,路过大牛转盘道南口,看见他在一个门市前忙活。原来他开办了装簧公司,取名“新天地”。胶板木方,壁纸泡沫板,搬进搬出,几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可见,生意兴隆。
又有一年,路过“新天地”看见于景洋等几个文艺人,喜笑颜开,正在门前往车上装道具和乐器。原来是“新天地艺术团”去八五六农场交流演出。
肖毅,装簧之余,分心效力,支持群众文艺爱好者,支撑起艺术团。自然少不了花费,别的不说,东西南北往来的车费,一年就是一笔可观的开销;何况还得时不时打打牙祭。
又一年,几个身背管乐箱子的退休人,说说笑笑,一路走来,说“去肖毅那里排练”。原来他又支撑起一个“新天地管弦乐队”虎林的管弦乐很有群众基础,转业官兵传承而来。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后,烟消云散。退休后,有管弦情结的人重拾旧好,苦于不成阵容,没人张罗,没有场地。文艺情怀盎然的肖毅当仁不让,装簧外,又拉扯起“新天地管乐队”使虎林艺坛上管乐阵容重现,以至花繁叶茂。这个举动,贵在实锤了地方文艺的抢救及茁壮。
时光如水,人生如梦,梦想成真,不知不觉中,他竟搞起了碳笔大工程,素描老兵肖像;市里的,登门走笔,农场林业局的,驱车速写;抗日的,抗联的,解放的,抗美援朝的,开发北大荒的,芸芸健在的老兵,竟达百余人,皱纹纵横的面容上,满是战斗风云;肖像外,还有出生入死的文字描述。
这碳描纸绘,这文字记实,工程繁复,细腻艰辛;这留像寻迹,是革命精神的写照。示意当今,不应淡忘前辈为国为民的血汗付出。
集画成册,赠书于人,召开入画老兵招待会,召开画册发行座谈会,不遗余力。这个告别文化馆,成立装簧部,搞起素描老兵工程,传承革命文化,以万计花销的人,为了什么?
碳笔素描,老兵记实,红色记忆,肖毅的地域文化工程,省市传媒登报上网,他被鸡西市委宣传部,鸡西融媒体等机构,授予“感动鸡西”杰出人物称号,授勋宣言说他“自筹资金,组织团队……为虎林一百位老兵画肖像”还结集了两千多分钟的专题片。
更不容易的是,组织撰写出版了大部头的虎林老兵纪实文学,同时隆重推出《肖毅虎林百位老兵素描肖像集》和广场布展。
这是一个文化人的红色文化工程,一颗炽热的文化心。
炽热的文化心火上加油,近年他又创办了虎林“新天地文化平台”展示传颂虎林人文历史,风光民俗,绿色生态。其中“虎林记忆”已发稿六七十篇,广为市内外执笔者信赖,广为市内外爱好者传诵;渐集了众多写作爱好者,渐聚了庞大的读者群,声名远播,信誉炽旺。
炽热的文化心最近又燃起一把火,坐东开办了一场“地域文学恳谈会”这是一次有开创意义的文学评论和创作交流,有极强的建树价值,有恳切适用的指导作用。
这个活动把上级市文化文学相关部门,特别是《雪花》文学杂志的人马,盛情邀约,共聚一堂。
会上,对“新天地”公众号的“虎林记忆”栏目发表的相关作品,与作者面对面,给以中肯入微的点评,实际指导意义溢于言表;日后价值是遇水搭桥。刊物创办和地域文创互动。这一举措,是虎林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
这一文学沟通、创作敦促、作者培训活动,走进虎林,竟是搞装簧的“新天地”创意并操办;为此,付出人力财力。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这个活动的牵头人,就是肖毅。
“新天地”装簧以外的社会公益和文化公益,还有许多,不是我这样退休宅男能一一细说详述的。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两句我知道的小事
每到春节,不止一个人给我发视频,“肖家大院”家族春节联欢活动实况。四世同堂,声乐器乐,说拉弹唱,朗诵,舞蹈;好像墙上还挂了许多展品。肖氏家族齐聚“肖家大院”,自娱自乐,益于肖家,利于当下。值得一议。
家族文艺联欢,历来在汉民族里不成风气,儒家观念认为有碍于家风纯正,嘻而不肃;佛教意识熏陶门户,娱乐在戒除之列,八戒中的一戒,就是戒歌舞。所以,虎林历来难得一见正规的家族联欢,更别说大院中有场地装饰,有大字标题,有主持报幕。
文化兴国,文化建树,“肖家大院”颇具一方启示。
文化人的家族文化运作,“新天地”的新天地。
不知什么时候,他吹起了箫,深沉悠远,气量厚足;又见他独自吹奏萨克斯,很是投入。绘画之余,又弄管乐;装簧之后,文心未减,反而增益。难怪有人跟我联系,要拜他学艺。
他父亲拉得一手好京胡,能拉下难度极大的著名京胡独奏曲《夜深沉》难怪肖家大院的文艺,能“文”起来。
令人钦慕的是,“新天地”的文化心,那一腔商途功成而昂奋不已的文化情怀。
作者简介

刘悦春老师
黑龙江省虎林市乡土作者。发表过小说、童话、诗歌、散文、文艺论文、格律诗、歌词。诗歌获过全国民间文艺“颐和园杯”一等奖,相声和歌词获过黑龙江文联赛事创作二等奖。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