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0月20日电 题:投资20亿欧元!瑞典卡车品牌在华造车拥抱新机遇

  新华社记者任军、柯高阳

  “5、4、3、2、1!”随着倒计时,两辆在中国工厂建造的斯堪尼亚重卡牵引车缓缓驶入舞台,正式和中国卡友们“见面”。

  这也标志着,在进入中国市场60年后,瑞典重卡品牌斯堪尼亚实现从“向中国卖车”到“在中国造车”的华丽转身。

  10月15日,斯堪尼亚在江苏如皋建设的生产基地正式开业。这个投资额达20亿欧元的项目是斯堪尼亚自1957年以来进行的最大一笔海外投资,同时也是2020年中国取消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后,欧洲重卡品牌首次以独资模式实现本土化生产。

  “我们是中国制造业开放的见证者。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不论是厂区建设还是获批生产资质,整个流程都非常迅速和顺利。”斯堪尼亚集团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莱文说。

  如皋生产基地设计年产能5万辆,除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还将出口亚洲市场和其他国家。

  “毫无疑问,中国是最佳的建厂所在地。”莱文向记者坦言,由于在欧洲和巴西的两个生产基地产能有限,带来不少订单流失。一开始集团只是想在中国设立一个总装车间,但考虑到中国和亚洲市场潜力等因素,最终决定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

  “中国卡车市场广阔,电商、冷链、跨境等物流需求高涨。”莱文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数字化、电动化技术发展迅速。我们在中国建厂,能充分利用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

  斯堪尼亚的研发体系已深深扎根到中国本土,研发中心分布在如皋、上海、北京等地,工程师规模达600多人,技术领域涵盖驾驶室和底盘、动力总成、电气和软件、测试和仿真等全链条。

  “中国的技术优势和研发速度能帮助斯堪尼亚更快实现创新突破。”斯堪尼亚亚洲研发负责人索尼娅·埃德斯托说,除了实现国际版车型的本土化生产,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为国内长途货运市场开发通用规格牵引车产品系列,预计明年上半年将正式发布。此外,电动重卡的本土化生产也已提上日程。

  车间内,焊接机器人挥动手臂,涂装机器人扭动身姿……“如皋工厂已收到不少国内订单,首批重卡将于2025年底交付到客户手中。”莱文告诉记者,“我们还收到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订单。相较从欧洲和巴西发运,从距离如皋不远的上海发运至雅加达,海运时间将大幅缩短,这有助于提高产品在亚洲的市占率。”

  “这是投资中国的绝佳时机。我们必须抢抓高端化、定制化、电动化机遇。”莱文说,这是面向未来的重大决策,是集团建立更可持续、更高效率的交通和物流体系目标的重要一步。

  在华建厂后的斯堪尼亚,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如何在中国市场拼出一番新天地?

  “中国市场有着非常广大的潜力和机会。我们将继续扩展经销商网络,对市场保持敏锐,和更多客户建立联系,让他们了解我们重卡能耗低、噪音震动小、稳定性高的特点。”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谢迩萨特表示,公司还将通过经销商网络,根据运营场景为客户提供经营性租赁等解决方案。

  谈及斯堪尼亚的独门秘籍——模块化生产系统,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总裁弗里斯说,模块化生产系统像拼乐高一样,能将一些标准化的模块用不同的方式搭建起来,从而快速生产定制化的重卡。“如皋基地将应用这一系统实现定制化生产,助力我们开拓中国和亚洲市场。”

  “快速反应”则是多位斯堪尼亚高管反复提及的关键词。“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我们会给予本地团队最大的自主性,让解决方案更高效。”莱文说。

  当天的仪式上,不少斯堪尼亚的忠实用户将爱车开到现场,十几辆不同涂装的重卡整齐排列。

  “现在我们公司有6台斯堪尼亚进口重卡跑TIR(国际公路运输)业务,可以从中国直达土耳其、俄罗斯等国。”上海海宙大件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伟涛说,斯堪尼亚重卡实现本土化生产后,同品质单车价格将从百万元以上降至最低60多万元,对于物流公司而言,成本大幅降低。

  “TIR规模增长很快,我们还会扩大车队规模,斯堪尼亚将继续成为我们的选择。”刘伟涛说。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在线

  “绿色在线”创建伊始,坚持以绿色人文,绿色人生的永恒理念,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广大客户需求,传播国内外绿色文明、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为了绿色在线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