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儿童电话手表已不再是仅具备视频通话、体温监测、楼层定位等功能的“安全守卫”,而进化为集AI解答作业、扫码支付、社交群聊于一体的“腕上神器”——孩子们抬起手表“碰一碰”加好友,如同大人交换名片般拓展社交圈,放学路上边听故事边前行的场景随处可见。这一变化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让家长们深陷“安全与自由”“便利与节制”的平衡困境。
从“放心”到“操心”
“买多功能电话手表的第一个月,儿子的作业错了一堆。老师说他上课总摸手表,群消息一响就低头”“不知道从哪里加的陌生人,感觉聊天不像正常小孩”“电话手表居然戴出了鄙视链”……半月谈融合报道栏目“校园话题”近期推出“电话手表,孩子的‘腕上神器’还是‘圈子门票’”一文,引发师生家长热烈讨论。这款以保护孩子为设计初心的可穿戴产品,经过数年发展,逐渐从让家长“放心”,走向让家长“操心”。

民警为孩子讲解防电信网络诈骗知识
相比几年前还仅限于通话、定位,近年来儿童电话手表的功能设计愈发丰富,其中类似“朋友圈”的社交功能最受家长诟病。
——形成隐形的“社交门槛”。网友@鼓的Mao宁说:“在小学生圈子里,只有小天才和杂牌两种品牌,然后就是小天才间的型号排序了……可能这就是鄙视链吧。”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不同品牌手表确实存在加好友限制,让孩子们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交圈。“有时候也不是攀比心理,就是想融入圈子而已。”网友@风雨不动安禄山说。
——隐私侵犯低龄化。“现在手表摄像头像素越来越高,孩子们随手拍的习惯,很容易侵犯隐私。”南方某小学老师向半月谈记者反映,某男生用电话手表拍摄同学如厕画面发到社交圈,导致涉事学生拒学,家长要求学校必须严肃处理。
——“安全神器”或滑向“安全风险点”。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好友里不时会出现陌生人,或兜售游戏皮肤诱导消费,或聊一些对孩子有不良引导的信息。社交功能虽然方便孩子之间的交流,也让他们更容易接触到陌生人,隐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引发线上社交依赖。“虚拟社交的即时反馈和简单互动,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处理真实社交矛盾的能力。”广西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雷灵接触过不少因线上社交依赖前来咨询的孩子,她解释说,“比如在线上可以轻易拉黑对方,但现实中跟同学吵架了,总不能永远躲着吧?”
设计跑偏还是管理疏忽?
多位受访者认为,儿童电话手表最初面市时并没有如此多的功能设计,随着小学生几乎人手一只而形成巨大消费市场,电话手表设计内存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贵。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手表还设计点赞互动、步数互动等功能,有的则有弹窗广告和各类小游戏上架。“小孩心思天天放在交友点赞获积分上。”网友@Edjo说。
少年儿童自控能力较差,面对丰富多样的娱乐功能,很难做到自我约束,容易沉迷其中。广西南宁市某小学班主任表示,为做好管理,学校按规定在班级放置“手表收纳盒”,孩子入校上交、放学领取。“也发现过一些孩子设置静音不上交,课堂上偷偷玩。”
“家长给孩子买了顶配手表,却从不管后台设置。孩子上课刷短视频、加陌生好友,甚至用手表充值游戏币。直到老师发现,家长还说‘买贵的就是为了让他自己玩,不烦我’。”作为教师的网友@夏日的烟火说,“你把它当‘托管工具’,它就变成‘游戏机’;你陪孩子一起用它记单词、查资料,它就是‘学习助手’。”
儿童手表的内置社交功能,让孩子的社交圈瞬间被放大。半月谈记者发现,大部分电话手表都与监护人进行绑定,家长可在后台App上对孩子使用情况进行监测,但部分家长对孩子使用电话手表的监管不够严格。
四川一名10岁小学生,在电话手表的某个社交群内,被一名陌生人主动添加为好友。对方通过变声工具,模仿小孩声音,以“赠送礼物”为诱饵,要求该学生打开外婆手机的支付宝,并在其诱骗下通过告知验证码、删除短信等一系列操作实施诈骗。
“因社会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儿童极易成为被实施诈骗的对象。”广西桂林市公安局秀峰分局政委周长辉提示,一些孩子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在社交平台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和手表信息;有些孩子还可能在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不小心将绑定码暴露给他人,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
让手表更好服务于成长
这些戴在孩子手腕上的小设备,本质上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守护安全的铠甲,用不好就成了分散精力的干扰器、安全隐患的潜伏地。学校、家长和厂商形成合力,才能让电话手表真正成为“成长助手”,而不是“成长烦恼”制造者。
5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对电池安全、网络沉迷防治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包括规定手表不可预置包含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功能的应用;支持设置可使用时长和可使用时段;手表端应用程序不能进行充值……
“安全功能要强化,紧急呼救按钮要突出,定位更精准、通话更清晰稳定,非必要功能可关闭。”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班主任老师黄含表示,期待儿童电话手表设计回归“安全工具”定位,“如果设计游戏,更希望是科普小知识、成语接龙等”。
家长层面的“智慧管控”也很重要。有家长发明“手表使用积分制”:按时完成作业能兑换15分钟社交时间,考试进步可解锁拍照功能。有参与话题讨论的老师建议,家长不妨在规则上做加法,要求睡前1小时交手表,用明确的边界感培养孩子自控力。
周长辉建议,家长应仔细检查设备的隐私设置和权限管理,并定期查看孩子电话手表的联系人列表,检查是否有陌生号码出现。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