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近年来,一些自媒体假借“网络监督”之名行勒索之实,成为营商环境新毒瘤。近日,上海警方破获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苏某通过虚构记者身份、伪造行业数据、编写传播不实负面报道等手段,对多家企业实施敲诈勒索。目前,犯罪嫌疑人苏某已被抓捕,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借“监督”之名行勒索之实,这样的网络“黑嘴”何以屡屡得手?

  首先,是极具针对性和迷惑性——先是将自己包装成所谓“行业资深媒体人”,凭借虚构身份和拼凑来的信息博取关注度,然后在企业融资、上市等关键节点集中释放虚假负面消息,制造舆论压力。其“目标”往往是一些知名度较高、发展潜力良好的中型企业,这类企业通常缺乏大型企业的资深法务和公关资源作为“防火墙”,为了避免更大损失,往往会无奈接受所谓“商务合作”,支付“封口费”了事。

  其次,这些网络“黑嘴”的违法成本较低。对不法分子而言,造谣只需要拼凑几篇文章,甚至可以借助AI工具批量“生产”,但对企业而言,每一条虚假信息都意味着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成本去搜集证据、澄清事实、投诉举报,并且删帖、澄清的速度往往赶不上谣言扩散的速度。这种“造谣易”与“辟谣难”的失衡,让“黑嘴”占尽先机。

  不难看出,类似行为与“网络监督”毫无关系。这不仅可能让原本有机会做大做强的企业被谣言拖住脚步,错失发展机遇,还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营商环境。

  要铲除这一毒瘤,还需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一方面,要完善涉企侵权信息处理机制,督促平台进一步提高相关信息的处置效率。平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对自媒体账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核,还要提高举报信息处置的响应速度,避免企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另一方面,要提高打击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近年来,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今年5月起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恶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格权益。”这为惩治网络“黑嘴”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国家网信办组织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要求地方网信办积极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不法行为,督促重点网站平台强化涉企信息内容管理,从严从快处置涉企违法违规账号。为有效遏制网络“黑嘴”,一些地方开通了涉企信息侵权举报的“高速通道”、推出了“涉企侵权信息处理服务包”等举措。

  某种角度上,让网络空间更清朗,也是对营商环境的一种优化。这需要有关部门在政策、服务、舆论生态、平台治理等多环节持续发力,以创新机制破解企业面临的“发现难、举报难、举证难”等痛点。让企业轻装前行,信心稳固,发展的步伐才会更稳健、创新的活力才会更充沛。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在线

  “绿色在线”创建伊始,坚持以绿色人文,绿色人生的永恒理念,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广大客户需求,传播国内外绿色文明、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为了绿色在线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